文化局辦“明末西洋望遠鏡傳入中國軌跡”講座

刊登日期 : 15/11/2013

文化局學術研究講座“明末西洋望遠鏡傳入中國軌跡”,將於十一月二十三日(星期六)下午三時在澳門博物館演講廳舉行,由北京行政學院余三樂研究員主講。講座以普通話進行,免費入場,歡迎有興趣的市民參加。

余三樂為北京行政學院研究員,任中國明史學會利瑪竇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,曾獲意大利總統“仁惠之星”二級勳章。是次演講將介紹望遠鏡在歐洲的發明、發展過程以及傳入中國的經過。一六零八年荷蘭人發明了望遠鏡,一六一零年伽利略發表了他用望遠鏡觀測星空的新發現《星際使者》,開創了歐洲的科學革命時代。由於陽瑪諾、湯若望、鄧玉函、艾儒略等耶穌會士的仲介作用,望遠鏡的資訊、實物在極短的時間內傳到了中國,得到眾多開明中國文人的青睞。一六二六年,湯若望出版了《遠鏡說》一書,把望遠鏡的理論基礎“幾何光學”傳入中國。一六二九年,徐光啟領銜曆局,修改曆法,翻譯西洋科學著作,並將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,取得空前的效果。一六三三年徐光啟病逝,其繼承人李天經秉承遺志,繼續譯書、修曆,編成《崇禎曆書》,同時繼續用望遠鏡觀測天象,且將望遠鏡設於紫金宮,中國皇帝第一次借助這一西洋儀器觀察日月交食。由於西方科學文化的大規模傳入,明末時期成為在近代以來天文學方面中西差距最為接近的時期。

為促進學術研究交流,推廣文化局“學術研究課題獎勵”入選項目的研究成果,文化局特別舉辦系列“學術研究講座”。是次為該系列的最後一場講座,活動詳情可參看文化局網頁www.icm.gov.mo。有關講座的查詢或留座,可於辦公時間致電八三九九六六九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