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局办“明末西洋望远镜传入中国轨迹”讲座

刊登日期 : 15/11/2013

文化局学术研究讲座“明末西洋望远镜传入中国轨迹”,将於十一月二十三日(星期六)下午三时在澳门博物馆演讲厅举行,由北京行政学院余三乐研究员主讲。讲座以普通话进行,免费入场,欢迎有兴趣的市民参加。

余三乐为北京行政学院研究员,任中国明史学会利玛窦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,曾获意大利总统“仁惠之星”二级勳章。是次演讲将介绍望远镜在欧洲的发明、发展过程以及传入中国的经过。一六零八年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,一六一零年伽利略发表了他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新发现《星际使者》,开创了欧洲的科学革命时代。由於阳玛诺、汤若望、邓玉函、艾儒略等耶稣会士的仲介作用,望远镜的资讯、实物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到了中国,得到众多开明中国文人的青睐。一六二六年,汤若望出版了《远镜说》一书,把望远镜的理论基础“几何光学”传入中国。一六二九年,徐光启领衔历局,修改历法,翻译西洋科学着作,并将望远镜用於天文观测,取得空前的效果。一六三三年徐光启病逝,其继承人李天经秉承遗志,继续译书、修历,编成《崇祯历书》,同时继续用望远镜观测天象,且将望远镜设於紫金宫,中国皇帝第一次借助这一西洋仪器观察日月交食。由於西方科学文化的大规模传入,明末时期成为在近代以来天文学方面中西差距最为接近的时期。

为促进学术研究交流,推广文化局“学术研究课题奖励”入选项目的研究成果,文化局特别举办系列“学术研究讲座”。是次为该系列的最後一场讲座,活动详情可参看文化局网页www.icm.gov.mo。有关讲座的查询或留座,可於办公时间致电八三九九六六九九。